上坟时间有什么讲究和忌讳(亲人的周年祭日)
资讯
2023-11-26
221
1. 上坟时间有什么讲究和忌讳,亲人的周年祭日?
上坟、烧周年,各地风俗不同。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坟头供奉一杯酒、四样菜肴(红烧鱼一条、红烧肉、烧豆腐、炒青菜)、饭一碗。在坟前烧纸、金银锭、冥币等等。还要鞠躬致哀。时间一般放在清明前10天里,或清明后10天里。
还有一种比较时尚的做法:带一束鲜花,去坟头鞠躬致哀。时间同上。 有的地方做周年时,要请和尚或尼姑做佛事、超度亡灵。
2. 清明节上坟有什么规矩?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和煦的阳光,撩人的春风,微凉的细雨迎来了新的一年的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封建社会时期家中有人去世,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时还筑起了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随着时间的推移墓忌之风逐渐浓厚起来。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和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这期间均可以去给祖辈祭祀及扫墓。我们这边流传着“早清明,晚十月一”意思是清明节上坟尽可能的在清明节(4月5号)之前,阴历十月一(也是个鬼节)就可以晚几天。这个就是时间上的规矩,下面再给大家说说清明节上坟还有什么规矩~
贡品:(1)香烛 香烛是清明扫墓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2)纸钱 纸钱是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必要焚烧干净 (3)馒头 (4)素酒、水果点心 (5)鲜花 最好是菊花,白色和黄色菊花尤其对景 (6)“包袱” 包袱即扫墓者给逝者(一般是头两年刚去世的)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纸糊的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烧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包袱烧了,就是将这些物品送给了逝者。
添土逝者的坟墓随着每一年的风吹雨淋会逐渐变小,上坟上坟顾名思义就是给自己亲人的坟墓添上新的泥土以示对亲人的尊敬。
扫墓经过一年的时间,坟墓上或者四周会长出杂草,这些就需要上坟者剔除然后打扫。这也是上坟者应该做的。
逝者已逝,愿在地下安息!还有一句: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在亲人已去世后才知道亲人的重要。
3. 什么日期该祭奠过逝的亲人?
按我国传统习俗,从亲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此外,每逢周年、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都可以祭奠。至于不能祭奠的日期,北方有农历正月里不上坟的说法,可以参考。
4. 农村俗语上坟不能过三代?
祭祖习俗是从远古延续而来,《仪礼·士丧礼》五千字古文,专门规范丧礼仪式。"布巾环幅不凿",逝者脸上盖什么样白布(不缝边)周朝时就明文规定了。你说老话在理不?
上坟祭祖不过是上述文化的延伸,清明节怎么祭拜?什么时间段合适?那肯定不是根据儿孙当天心情来的,都是有说法的。
上坟不过三代丨古人智慧和实惠老话说"一坟管三代"。意思是一个风水好祖坟可保佑三代人,从爷爷往下撸三代就是孙子。
"上坟不过三代",这习俗就非常现实地回应了祖宗: 上坟只上到爷爷,不管太爷爷那面有没吃的了,反正太爷爷也不照顾重孙子了。
上面只是玩笑,"上坟不过三代"真正体现的是古人智慧和实惠主义。
①避免家族矛盾丨
话说"树大分叉,人多分家。"古人往往子孙满堂,一个高祖撸下来可能几十家子。古人信奉祖坟风水,谁都想沾祖宗光,严重时争祖坟可以同族操戈,这事不少见。所以古人说,五服以后没有血缘关系了,意思是不再保佑那些孙子们,如此可避免家族矛盾。
直系三代就不同了,那是最亲的家人。家族上坟时各拜各爷就行了,不争不吵。当然如果有孝心,上坟上到曾祖至少不是坏事吧。
尤其如今,家族不像过去那么复杂庞大,祭祖上坟上到太爷爷很正常,主要是缅怀祖先。
②大局观的实惠主义
两个关键点: 耕地和人口。
很显然,古人垦荒能力和效率都很有限,耕地自然就稀缺,但是人口繁衍却很生猛!因战乱、饥荒和疾病等,古人寿命很短。因此,古代人口生死更迭更加频繁。古人土葬,坟头的仪式感是必须的,逝者就必须占耕地。
假如没有"一坟管三代"之说,那些孝顺子孙可以上坟上到高高祖。年年祭拜添土,搞不好还会经常迁坟,无疑将来会有越来越多永不消逝的坟头,最终出现死人和活人抢地盘的惨烈局面,然后饿死更多。如此恶性循环……
"上坟不过三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老祖的坟无人管理,慢慢就坍塌平掉成为耕地。这样看来,老祖宗真是大智慧、大视野。
祭拜不能过未时讲的是清明祭祖。先说两个重要时辰。
午时丨相当于现在11:00—13:00点。
未时丨又称"日侧",下午13:00—15:00点。
一天中温度最高时间在午时,此时阳气之盛达到顶峰,阴气则最弱,阳气处于压倒式优势。这就是古代法场行刑选择秋后午时三刻的原因。秋天肃杀,午时阳气最盛,克制阴魂。
过了未时,就是下午三点后,天色也渐晚,阳气逐渐转弱,地气上扬,阴气则加重。
从风水学上讲,清明这天,老祖宗会通过阴阳交泰返回阳间接收祭品,顺便看看子孙后代混的什么人模狗样了。因此,清明这天野外阴气很重。根据阴阳相克理论,子孙自然要选择阳气旺盛的时间前来祭拜,如此阴阳平衡。
古人认为,清明这天原本阴气就重,又常逢阴雨,过了未时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野外阴气越来越重,子孙容易招晦气。
话说清明天气多不好,野外草木丛生,一到三四点天气很快就暗下来。祭拜到黑天,祖宗也未必开心。过去野路多崎岖,这也不安全。
一为遵守习俗,二为考虑现实情况安全,所以就有了"祭拜不能过未时"之说。现实点说,祭祖是民俗大事,浩浩荡荡挺复杂,头天就要把一切准备妥当,次日当然赶早不赶晚。
结束语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今很多都变了。今天我们以科学、客观的眼光看待祭祖文化,但从态度上要了解古老民俗。小编认为如此可也。
当今人们祭祖,以缅怀先人为目的,也是华夏子孙感恩之美好传统。飞黄腾达要指望自己努力奋斗,而不是寄托在先人身上。有一天我们祭拜祖宗时,可以心安地向先人诉说: 子孙在世,从不曾辱没祖宗,愿安眠。
各位看官如何看待祭祖风俗?
5. 四川清明扫墓有讲究吗?
一、忌穿鲜艳的衣服
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二、忌嬉笑打闹
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三、忌先食用贡品
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6. 回乡祭祖有什么讲究?
回乡祭祖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一、清理杂草。进入祖坟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周围的杂草杂枝,如长有小树则得去附近农民家中借来锄头、镰刀等工具,将杂草杂枝的根清理干净。清理完之后,可不必一定得烧掉,可放入周边草丛中,待时间一久,会自然腐烂风化。
二、摆放祭品。为了乡风文明的建设,祭品不要求丰富。有传统的三样水果、三杯清酒、三根蜡烛、三柱香就够了,至于其它物品,一定不要去跟风而作,鞭炮能不用则不用,既便得用也尽量小用,表达一下心意就够。如果有可能,可再献上几束鲜花。
三、追思敬远。在祭祖的时候不能大声吵闹喧哗,而应以沉重的心情追忆先人,重温先人在时对自己的教导,和对自己的一切关怀。
四、香燃离去。要离开之时,得认真检查一下看有没有留下什么安全隐患,如易引发火灾的烟头,蜡烛、香有没有燃尽,没燃尽就得等完全燃尽再离去。再就是祭盘、塑料袋之类的难以风化的用品,得随手带走,不能留在祖坟之内。
总之,在农村,清明祭祖要倡导文明的祭祀方式、自觉抵制低俗的祭祀用品,如大烧纸钱、手机、别野等不良之风。祭祀完之后可组织家人一起进行一次效游、踏青等活动。
7. 为什么清明节要去扫墓?
导读: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由中国文化部申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第一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也于2008年正式成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以往常常都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清明节没下雨,还出了太阳噢!不知祖辈亲人“那边”的天气怎么样?祝他们都康健快乐、一切顺遂!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春分后第15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人们为了一年农事的丰收,自然是会祈求自然风调雨顺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也正是春祭的好时段。所以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事谚语。同时人们也会请祖先们多多护佑。中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故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扫墓祭祖的传统。
二、清明节的讲究和活动内容
清明节除了是自然节气外,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人们都会进行春祭,扫墓祭祖,在民间我们也叫做扫墓节。清明节上坟扫墓一般讲究“前三后四”或“前七后八”,也就是说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有些地方是前七天后八天都可以进行扫墓活动,并不规定一定要清明节这一天进行。上坟的具体时间则讲究"早清明",一般都在早上8-9点钟到下午三3点钟前。午时(11-13点)这段时间是上坟的高峰期,超过下午3点就少有人去上坟了。主要是借用正午阳气旺盛的时间上坟。
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全国各地因为地域的不同,祭祀活动的内容和习俗也存在着差异,有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活动,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也是最早的习俗,又被叫做踏青节。现如今,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为亲人修整坟墓,铲除杂草、培添新土,放上供品,在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等,有时会献上一束鲜花,栽树插柳,以寄托对祖先、长辈们的怀念。也有一些地域的人们,习俗因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并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或者竹竿上,或者用石块、土坷垃压在坟头或是墓旁。
后来发现广东这边把清明扫墓,亦称为“拜山”。有 “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这“行清”与“踏青”可是所指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一起去扫墓。人们会在扫墓的时候,先将祖坟周围的杂草清除,祖坟扎纸(如扎白马、房子、元宝等等),然后摆上祭祖金猪、各种肉类、酒水、糕点、鲜果等进行拜祭,最后还会放鞭炮(在湖南也会放鞭炮,但在西北的时候好像就比较少见)。完成了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聚宴,或回家聚宴。香港人的习俗和广东这边差不多,听说在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这个我到没有见过。
三、清明节除了怀念和追思,踏青郊游也一样会给孩子满满的欢乐和回忆。
记得以前在西北,清明节不太会听父辈讲什么节日由来,或文化内涵,但会和父亲、姑姑一起去爷爷奶奶的墓地,路上经过蔬菜大棚,还会去里面自己动手现摘几根黄瓜,味道新鲜、清香绕口。到了墓地,献上摘自附近的野花,烧香祈祷,也会和爷爷奶奶说说自己的现状、希望、表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决心。在回家的路上,摘过沙葱(是一种长在海拔较高的砂壤戈壁中的植物,比较细小,形似幼葱,有很浓的葱香味)回家包饺子、沙葱炒鸡蛋都特别好吃;还曾经一起放着风筝一路回家,虽然风筝总是放不高,但那天老爸拉着风筝欢快的跑着,被我追着,就像个开心的大孩子,那种轻松温暖、开心的感觉真好。
其实在古时清明节,放风筝也是人们所喜爱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不仅会在白天放,也会夜间也放风筝噢。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点亮了的小灯笼,也被称为“神灯”,会随着风筝升上夜空,就像闪烁的星星一样。还有些人会在风筝高飞于蓝天之后,剪断牵线,任凭风把风筝带往远方,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噢。
重点提示:清明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基本活动主题,因地区不同,习俗也有差异。
今日话题:清明节,你去扫墓祭祖,还是和朋友踏青郊游了呢?在你的家乡,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欢迎分享!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上坟时间有什么讲究和忌讳,亲人的周年祭日?
上坟、烧周年,各地风俗不同。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坟头供奉一杯酒、四样菜肴(红烧鱼一条、红烧肉、烧豆腐、炒青菜)、饭一碗。在坟前烧纸、金银锭、冥币等等。还要鞠躬致哀。时间一般放在清明前10天里,或清明后10天里。
还有一种比较时尚的做法:带一束鲜花,去坟头鞠躬致哀。时间同上。 有的地方做周年时,要请和尚或尼姑做佛事、超度亡灵。
2. 清明节上坟有什么规矩?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之间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和煦的阳光,撩人的春风,微凉的细雨迎来了新的一年的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封建社会时期家中有人去世,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时还筑起了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随着时间的推移墓忌之风逐渐浓厚起来。清明节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和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这期间均可以去给祖辈祭祀及扫墓。我们这边流传着“早清明,晚十月一”意思是清明节上坟尽可能的在清明节(4月5号)之前,阴历十月一(也是个鬼节)就可以晚几天。这个就是时间上的规矩,下面再给大家说说清明节上坟还有什么规矩~
贡品:(1)香烛 香烛是清明扫墓必备的最重要的物品。(2)纸钱 纸钱是烧给逝者的,以便他们在阴间有钱花务必要焚烧干净 (3)馒头 (4)素酒、水果点心 (5)鲜花 最好是菊花,白色和黄色菊花尤其对景 (6)“包袱” 包袱即扫墓者给逝者(一般是头两年刚去世的)带的吃穿用度之物,因为用纸糊的一大口袋而得名。内装冥钞、金银,以及纸做的元宝、衣服、家具,烧包袱是祭奠逝者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包袱烧了,就是将这些物品送给了逝者。
添土逝者的坟墓随着每一年的风吹雨淋会逐渐变小,上坟上坟顾名思义就是给自己亲人的坟墓添上新的泥土以示对亲人的尊敬。
扫墓经过一年的时间,坟墓上或者四周会长出杂草,这些就需要上坟者剔除然后打扫。这也是上坟者应该做的。
逝者已逝,愿在地下安息!还有一句:子欲孝而亲不在,不要在亲人已去世后才知道亲人的重要。
3. 什么日期该祭奠过逝的亲人?
按我国传统习俗,从亲人死后算起,每七天必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此外,每逢周年、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都可以祭奠。至于不能祭奠的日期,北方有农历正月里不上坟的说法,可以参考。
4. 农村俗语上坟不能过三代?
祭祖习俗是从远古延续而来,《仪礼·士丧礼》五千字古文,专门规范丧礼仪式。"布巾环幅不凿",逝者脸上盖什么样白布(不缝边)周朝时就明文规定了。你说老话在理不?
上坟祭祖不过是上述文化的延伸,清明节怎么祭拜?什么时间段合适?那肯定不是根据儿孙当天心情来的,都是有说法的。
上坟不过三代丨古人智慧和实惠老话说"一坟管三代"。意思是一个风水好祖坟可保佑三代人,从爷爷往下撸三代就是孙子。
"上坟不过三代",这习俗就非常现实地回应了祖宗: 上坟只上到爷爷,不管太爷爷那面有没吃的了,反正太爷爷也不照顾重孙子了。
上面只是玩笑,"上坟不过三代"真正体现的是古人智慧和实惠主义。
①避免家族矛盾丨
话说"树大分叉,人多分家。"古人往往子孙满堂,一个高祖撸下来可能几十家子。古人信奉祖坟风水,谁都想沾祖宗光,严重时争祖坟可以同族操戈,这事不少见。所以古人说,五服以后没有血缘关系了,意思是不再保佑那些孙子们,如此可避免家族矛盾。
直系三代就不同了,那是最亲的家人。家族上坟时各拜各爷就行了,不争不吵。当然如果有孝心,上坟上到曾祖至少不是坏事吧。
尤其如今,家族不像过去那么复杂庞大,祭祖上坟上到太爷爷很正常,主要是缅怀祖先。
②大局观的实惠主义
两个关键点: 耕地和人口。
很显然,古人垦荒能力和效率都很有限,耕地自然就稀缺,但是人口繁衍却很生猛!因战乱、饥荒和疾病等,古人寿命很短。因此,古代人口生死更迭更加频繁。古人土葬,坟头的仪式感是必须的,逝者就必须占耕地。
假如没有"一坟管三代"之说,那些孝顺子孙可以上坟上到高高祖。年年祭拜添土,搞不好还会经常迁坟,无疑将来会有越来越多永不消逝的坟头,最终出现死人和活人抢地盘的惨烈局面,然后饿死更多。如此恶性循环……
"上坟不过三代"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老老祖的坟无人管理,慢慢就坍塌平掉成为耕地。这样看来,老祖宗真是大智慧、大视野。
祭拜不能过未时讲的是清明祭祖。先说两个重要时辰。
午时丨相当于现在11:00—13:00点。
未时丨又称"日侧",下午13:00—15:00点。
一天中温度最高时间在午时,此时阳气之盛达到顶峰,阴气则最弱,阳气处于压倒式优势。这就是古代法场行刑选择秋后午时三刻的原因。秋天肃杀,午时阳气最盛,克制阴魂。
过了未时,就是下午三点后,天色也渐晚,阳气逐渐转弱,地气上扬,阴气则加重。
从风水学上讲,清明这天,老祖宗会通过阴阳交泰返回阳间接收祭品,顺便看看子孙后代混的什么人模狗样了。因此,清明这天野外阴气很重。根据阴阳相克理论,子孙自然要选择阳气旺盛的时间前来祭拜,如此阴阳平衡。
古人认为,清明这天原本阴气就重,又常逢阴雨,过了未时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野外阴气越来越重,子孙容易招晦气。
话说清明天气多不好,野外草木丛生,一到三四点天气很快就暗下来。祭拜到黑天,祖宗也未必开心。过去野路多崎岖,这也不安全。
一为遵守习俗,二为考虑现实情况安全,所以就有了"祭拜不能过未时"之说。现实点说,祭祖是民俗大事,浩浩荡荡挺复杂,头天就要把一切准备妥当,次日当然赶早不赶晚。
结束语时代一去不复返,如今很多都变了。今天我们以科学、客观的眼光看待祭祖文化,但从态度上要了解古老民俗。小编认为如此可也。
当今人们祭祖,以缅怀先人为目的,也是华夏子孙感恩之美好传统。飞黄腾达要指望自己努力奋斗,而不是寄托在先人身上。有一天我们祭拜祖宗时,可以心安地向先人诉说: 子孙在世,从不曾辱没祖宗,愿安眠。
各位看官如何看待祭祖风俗?
5. 四川清明扫墓有讲究吗?
一、忌穿鲜艳的衣服
清明节在扫墓的时候,不宜穿得过于显现,因为扫墓本来就是一件比较严肃的事情,所以着装尽量淡雅一些,大红大紫的颜色,在中国具有喜庆的意味,所以不适合在这样的场合出现,当然,清明节除了扫墓以外的时间,比如和亲人一起踏青什么的,衣着倒是没有太多的讲究,主要是看具体的场合吧。
二、忌嬉笑打闹
除了衣着上的讲究,言行举止也要有所讲究,不要在扫墓的时候嬉笑打闹,或者做一些不严谨的举止,因为按照老人的说法,这会惊扰了先人,也是对先人的不尊重的行为。所以扫墓的时候,尽量要恭敬和严谨些,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
三、忌先食用贡品
贡品是用来祭献祖先的,在没有给先人祭献之前的,人是不能先食用的。而是等上供之后,大家回到家,再一起分享。如若不然,也是对先人的一种不尊重。没有先人,就没有后人,没有先人辛苦的付出,也就没有后人幸福的现在。所以我们对于先人的尊重,也是需要在清明节的时候体现出来的。
6. 回乡祭祖有什么讲究?
回乡祭祖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一、清理杂草。进入祖坟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周围的杂草杂枝,如长有小树则得去附近农民家中借来锄头、镰刀等工具,将杂草杂枝的根清理干净。清理完之后,可不必一定得烧掉,可放入周边草丛中,待时间一久,会自然腐烂风化。
二、摆放祭品。为了乡风文明的建设,祭品不要求丰富。有传统的三样水果、三杯清酒、三根蜡烛、三柱香就够了,至于其它物品,一定不要去跟风而作,鞭炮能不用则不用,既便得用也尽量小用,表达一下心意就够。如果有可能,可再献上几束鲜花。
三、追思敬远。在祭祖的时候不能大声吵闹喧哗,而应以沉重的心情追忆先人,重温先人在时对自己的教导,和对自己的一切关怀。
四、香燃离去。要离开之时,得认真检查一下看有没有留下什么安全隐患,如易引发火灾的烟头,蜡烛、香有没有燃尽,没燃尽就得等完全燃尽再离去。再就是祭盘、塑料袋之类的难以风化的用品,得随手带走,不能留在祖坟之内。
总之,在农村,清明祭祖要倡导文明的祭祀方式、自觉抵制低俗的祭祀用品,如大烧纸钱、手机、别野等不良之风。祭祀完之后可组织家人一起进行一次效游、踏青等活动。
7. 为什么清明节要去扫墓?
导读:清明节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由中国文化部申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第一批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也于2008年正式成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之一。以往常常都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清明节没下雨,还出了太阳噢!不知祖辈亲人“那边”的天气怎么样?祝他们都康健快乐、一切顺遂!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春分后第15日,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社会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活动,人们为了一年农事的丰收,自然是会祈求自然风调雨顺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也正是春祭的好时段。所以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农事谚语。同时人们也会请祖先们多多护佑。中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故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扫墓祭祖的传统。
二、清明节的讲究和活动内容
清明节除了是自然节气外,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人们都会进行春祭,扫墓祭祖,在民间我们也叫做扫墓节。清明节上坟扫墓一般讲究“前三后四”或“前七后八”,也就是说清明节的前三天后四天,有些地方是前七天后八天都可以进行扫墓活动,并不规定一定要清明节这一天进行。上坟的具体时间则讲究"早清明",一般都在早上8-9点钟到下午三3点钟前。午时(11-13点)这段时间是上坟的高峰期,超过下午3点就少有人去上坟了。主要是借用正午阳气旺盛的时间上坟。
清明节吸收融合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全国各地因为地域的不同,祭祀活动的内容和习俗也存在着差异,有郊外游春、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活动,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基本主题,也是最早的习俗,又被叫做踏青节。现如今,人们会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为亲人修整坟墓,铲除杂草、培添新土,放上供品,在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等,有时会献上一束鲜花,栽树插柳,以寄托对祖先、长辈们的怀念。也有一些地域的人们,习俗因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并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或者竹竿上,或者用石块、土坷垃压在坟头或是墓旁。
后来发现广东这边把清明扫墓,亦称为“拜山”。有 “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这“行清”与“踏青”可是所指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一起去扫墓。人们会在扫墓的时候,先将祖坟周围的杂草清除,祖坟扎纸(如扎白马、房子、元宝等等),然后摆上祭祖金猪、各种肉类、酒水、糕点、鲜果等进行拜祭,最后还会放鞭炮(在湖南也会放鞭炮,但在西北的时候好像就比较少见)。完成了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聚宴,或回家聚宴。香港人的习俗和广东这边差不多,听说在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会有限度地开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这个我到没有见过。
三、清明节除了怀念和追思,踏青郊游也一样会给孩子满满的欢乐和回忆。
记得以前在西北,清明节不太会听父辈讲什么节日由来,或文化内涵,但会和父亲、姑姑一起去爷爷奶奶的墓地,路上经过蔬菜大棚,还会去里面自己动手现摘几根黄瓜,味道新鲜、清香绕口。到了墓地,献上摘自附近的野花,烧香祈祷,也会和爷爷奶奶说说自己的现状、希望、表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决心。在回家的路上,摘过沙葱(是一种长在海拔较高的砂壤戈壁中的植物,比较细小,形似幼葱,有很浓的葱香味)回家包饺子、沙葱炒鸡蛋都特别好吃;还曾经一起放着风筝一路回家,虽然风筝总是放不高,但那天老爸拉着风筝欢快的跑着,被我追着,就像个开心的大孩子,那种轻松温暖、开心的感觉真好。
其实在古时清明节,放风筝也是人们所喜爱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不仅会在白天放,也会夜间也放风筝噢。夜里在风筝下挂上一串串点亮了的小灯笼,也被称为“神灯”,会随着风筝升上夜空,就像闪烁的星星一样。还有些人会在风筝高飞于蓝天之后,剪断牵线,任凭风把风筝带往远方,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噢。
重点提示:清明节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基本活动主题,因地区不同,习俗也有差异。
今日话题:清明节,你去扫墓祭祖,还是和朋友踏青郊游了呢?在你的家乡,清明节有哪些习俗?欢迎分享!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